威尼斯正版官方网站欢迎您!

马钢三铁总厂高炉创新管理探微

2018年06月06日 来源:马钢日报 编辑:杨晓刚 浏览: 打印 分享到:

  编者按:
  新时代需要新思路,新平台需要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三个转变”,关键在于创新,动力在于创新,路径也在于创新。
  当前,马钢各部门、各单位知难而进、直面挑战,正加大马力、加快步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速提升创新力、竞争力,以实际行动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他们在抓改革、促创新,破“瓶颈”、补“短板”等方面,各显身手,特点独具,正所谓“各有戏法不同”。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大家在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追求“千亿马钢”这一硬指标的同时,更要着力描摹“运营良好、环境友好、家园美好”的“三好底色”,使大阔步前进中的马钢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因此,大家还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思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大家既要因“时”而谋,顺“势”而为,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6月5日,蓝天如洗,阳光明媚,三铁总厂A、B高炉巍然耸立。5月份,三铁总厂两座高炉继续保持着长周期稳定运行,经济技术指标稳步攀升,生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艰难探索和总结,三铁总厂形成了以高炉为核心,独具特色的创新管理体系。从“保姆式”到“体系化”的跃进,从贴身服务到全方位数字化导入跟进,他们走过的足迹,也正是马钢全 面推进精益运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和诠释。
  市场倒逼,高炉体检制“应运而生”
  高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生产设备,因其内部高温、高物料及煤气流特点,目前尚无法在线准确监控内部运行状态,被称为“黑匣子”。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中型高炉曾连续多年被前冶金部评为红旗高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马钢人在中型高炉的辉煌业绩似乎并没有在大高炉得到延续。大高炉的频频失常一度成为马钢的“心头之患”,马钢也因此多次错失市场良机。
  面对危机,有些人往往惊慌失措。而在有心人有志者眼中,危险背后却往往蕴藏着机遇。2014年年初,一次马钢历史上最大的铁前危机,成为了大高炉凤凰“涅槃”的新起点。“那一个多月几乎就没怎么回家,炉子始终没有好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回忆起2014年两座大高炉长期失常,时任三铁总厂生产副厂长的丁晖对那段“度日如年”的经历记忆犹新。
  三铁人也在那时深刻意识到:马钢大高炉管理基础薄弱,积弊太深,必须从根子上去深刻反思,必须解放思想,重新构建高炉操作管理体系。
  随后一件事的发生,更是坚定了三铁人的想法和决心。在三铁总厂同一年组织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宝钢总经理助理郭可中这样说:“外部市场不好,宝钢和所有的钢铁企业都一样面临挑战。但是大家可以保证,外部市场不会影响宝钢高炉的稳定运行。大家自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可以把外部条件变化对于高炉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一番话,给三铁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也因此逐渐认识到,马钢大高炉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技术“瓶颈”,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管理上找问题。而这种管理上的缺位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经验论、权威化的粗犷管理模式大行其道,数字化、表单化、系统化的高炉操作管理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不破不立,痛定思痛的马钢人创造性地在行业内提出了数字化高炉体检制度,通过对高炉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体检打分,对高炉运行状态进行精确的量化诊断。根据各高炉历年生产数据,马钢对高炉过程控制参数、经济技术指标、原燃料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体检参数标准值以及参数运行状态趋势图,将顺行指数按照分数高低界定为稳定顺行、基本顺行、波动预警、炉况失常状态。随着高炉体检制度的深入,逐步构建了班体检、日体检、周分析和月评价四级体检运行机制,逐渐形成高炉日炉况分析会、炼铁总厂周体检技术研判会、企业月铁前技术例会机制。独具马钢特色的体检体系运行机制至此初步成型。
  整个企业以铁前为中心,铁前系统以高炉为中心,在通过理性、数字、制度重新构建高炉操作管理体系的同时,另外一场以“人治”为核心的纠错机制同时登上三铁总厂的历史舞台。
分析总结以往的失常经验,多为被动型的后续调整。怎么样在高炉出现不良征兆的初期,尽早发现问题所在,快速做出应急处理?如何实现从变动到主动的转变?怎样推动高炉应急管理从事后向事中迈进?在“与其做救火队长,不如平时尽心尽力当好‘保姆’”的理念催动下,三铁总厂组建了12人高炉保姆团队,分班次24小时紧盯高炉。一时间,“保姆式”、“盯得紧”成为了马钢炼铁系统的热词。
  如果说高炉体检体系和外部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推动高炉稳定运行逐渐走向正轨,那么“保姆式”的24小时全天候看护则为这套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完善的体系起到了“保驾护航”、人为纠正的补充作用。两者一为感性判断,一为理性分析,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铸就了三铁总厂大高炉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基石,开启了马钢大高炉弯道超车、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持续改进, 体系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2017年12月26日,股份企业举办了第七届高炉体检发布会。经过激烈角逐,三铁总厂B高炉脱颖而出,摘得冠军。随着三铁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大高炉管理体系日益成熟和完善,成为了马钢上下乃至行业内的范本。
  “马钢铁前系统,历来师徒氛围浓厚。一方面对于青年职工的快速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唯权威论风气的形成。而高炉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让数据说话,把日常运行交给体系。把主观判断可能对高炉造成误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这种理念也可以推广到总厂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去。”从体系化构建、系统化运行中尝到了甜头,三铁人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进一步增强系统思维,在持续完善高炉运行体系的同时,在全厂范围内启动体系化建设。
  总厂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高炉体检预警机制+保姆式服务”。针对两座高炉不同时期的炉况,通过不断对高炉体检制进行PDCA,优化完善操作参数、制度和措施,并根据高炉的实际运行状态对体检项目进行梳理和完善,确保高炉体检的诊断结果更加贴近实际,应对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高炉“保姆团队”长期跟踪原燃料质量变化趋势,对反映原燃料质量的重要指标进行监控,通过对入炉原料成分波动以及工艺设备、工序配合等不确定因素进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减少了炉况波动,实现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同时烧结、球团及设备系统也逐步建立了各自的体检制度。
  体检制度和预警机制为高炉的“身体”状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马钢开始向各项长期影响高炉稳定顺行的“顽疾”开刀。根据季节特点,及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制订预案发布、启动、实行、评价及完善流程,形成一整套预案管理体系。针对以往高炉经常出现的问题,成立纵向和横向的技术团队,聚焦现场解难题。冬季高炉失稳、干湿焦炭转换、有害元素超标等难题相继被攻克。
  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在高炉这一核心区域的示范和带动下,总厂本着“明晰化责任、体系化管理、系统化设计”的顶层设计思路,依托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体系标准化工作,逐步构建以战略规划与决策程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部门职责和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管理控制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各专业体系的落地实行,确保各专业体系的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形成总厂全员参与、全厂覆盖、全程贯穿、不断优化的常态化长效性工作机制。
  从2013年开始算起,五年时间里已经有十余名入厂不久的青年职工走上核心作业长及以上的岗位。作为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环,总厂始终为各类人才搭建舞台、积极倡导岗位成才的同时,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并积极探索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晋升标准,基本形成了总厂的人才体系。多劳多得,按劳取酬,总厂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在此体系的运行下逐步成长,总厂正在成为马钢炼铁技术的“孵化园”。
  从2015年的制度完善年,到2016年的制度落实年,再到去年开启体系标准化之路。三铁人一年一个脚印,沿着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持续迈进。高炉的高效科学管理是总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缩影,而总厂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也对高炉的操作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去年,总厂两座4000m3高炉稳定顺行,经济技术指标逐步迈进国内同型高炉的第一方阵,高炉生产水平已迈入了全国特大型高炉的先进行列;通过搭建创新创效管理平台,总厂参与的“高炉运行评价与预警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对标高端,标准化体系初露端倪
  蓝天下,绿草边,由原闲置的B高炉炉前除尘楼改建而成的三铁总厂工匠基地充满了时尚的设计感。走进这个半年前竣工的工匠基地,模拟(仿真系统)培训室堪称独具匠心的一处设计。通过各仿真系统,职工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技能锻炼,马钢大型高炉的技术规范也可以得到更为系统的总结和改进。而这,正是三铁总厂在新时代背景下紧跟前沿、拥抱趋势的一个缩影。
  曾经因为缺乏行业影响力和发言权,在各大炼铁技术研讨会议上,丁晖往往只能叨陪末座。如今,作为许多钢铁企业竞相参观学习的对象,作为行业技术交流会议的前排“座上宾”,丁晖多了几分底气和信心。多次学习交流也为他拓展了眼界。
  “现在总厂高炉基本实现了长周期稳定,经济技术指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不需要我盯着异常炉况的处理。虽然大家的高炉体检制度和外部预警机制在不断完善,但想要完成从事中再到事前的转变,大家依然任重而道远,对标国内领先水平,大家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同于过去的炉况“盯得紧”,作为如今三铁总厂的掌舵者,丁晖和他的领导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紧盯行业潮流和先进技术。
  进入新时代,三铁总厂也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今年四月份,二铁总厂两座中型高炉提前退出生产序列,A、B高炉的生产任务更重了。而新时代,马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对三铁总厂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在产量、高负荷条件下技术调整缺乏系统准备,技术上对高炉炉况的把控还不能做到提前预判和调整,配煤配矿没有完全以高炉生产稳定为核心,烧结和球团生产过程仍存在波动是三铁总厂高炉运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铁人决心继续在精益化生产、系统化运行上寻求突破。
  总厂以企业确立的实现全面精益运营新跨越为目标,在梳理整合现有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链”,最终形成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使系统化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精准、成效更加显著,推动总厂精益管理再上新水平,达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所希望的较高程度的“整合”。
  “‘保姆式服务’曾经是大家的招牌,现在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大家的12个‘保姆’光荣退休了,大家的高炉运行体系就真正意义上成熟和完善了。”为了实现总厂高级技术主管高鹏心中的这一目标,总厂在生产组织、外围预警、技术创新等方面拿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强化生产组织,构建操作标准模型。总厂通过对高炉操作参数的科学分析,研判高炉顺行的变化趋势,逐步规范高炉操作标准化,同时在高炉、烧结、球团三个工序建立操作标准化工艺点,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关工艺点的上下参数标准,和超出此标准后的调整标准,构建不以人为判断为前提,触及标准即调整的操作模型。
  强化外围预警,确保入炉原料稳定。践行“转观念、抓改善、调结构、促发展”管理理念,以“稳定+”为原则在高炉长周期稳定的基础上提升指标、在外围保供稳定的基础上追求突破、在配煤配矿稳定的基础上寻求效益;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在预警体系下,选择焦炭质量、有害元素、槽位管理三项建立预警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做到适时自动预警,快速实行各类预案,从而确保高炉生产稳定。
  强化技术提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继续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确保高炉长周期稳定高效、低耗生产,通过高炉操作参数的科学分析,研判高炉顺行的变化趋势,逐步规范高炉操作标准化,为高炉操作制度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形成马钢4000m3高炉独特系统操作技术;深化体检和预警机制,建立体检责任制,打造体检和预警机制升级版,努力突破技术经济指标提升后的生产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制约高炉煤比提升的烧结、球团生产过程稳定的系列难题。
  从“保姆式”服务到系统化运行,从紧盯异常炉况到紧盯前沿,从事后纠错到事中调整,短短数年时间,三铁总厂以高炉管理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当前,以高效、优质、高产、低耗为目标,三铁人以高炉为核心,满怀激情与梦想,彰显自信与坚韧,演绎着马钢铁前的壮志凌云。(马钢日报供稿 张泓 张维忠)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